时间: 2025-04-02 04:16:25 | 作者: 不锈钢烧结网
盐菜,又名“酸盐菜”、“水盐菜”,是桂林平乐一味地地道道的土特产。它香气扑鼻,色泽鲜黄透明,口感香脆爽口,不仅备受当地民众喜爱,还曾多次获奖,并作为平乐传统名优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。
酸盐菜,从坛中取出来就能当小吃,那酸酸甜甜的味道,让人满口生津,妙不可言。它刚从坛里取出来时,得用手拧干,又被称为“水盐菜”。上等的平乐盐菜,色泽鲜黄透明,闻起来香气扑鼻,吃起来香脆爽口,还夹有适口的甘甜微酸味道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蔬菜品种少,每当春夏之交、青黄不接之时,平乐盐菜就成了时令蔬菜的替代品。一道酸甜带辣的辣椒炒盐菜,让许多家庭度过了一段春荒时光。
其实,酸盐菜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“配角”身份。有人说,平乐盐菜是一道万能配菜。无论是炒猪肚、炒大肠,还是炒鱼干、生焖鱼片,平乐人总喜欢加入些许盐菜,既去腥味,又增添酸甜之味,令人胃口大开。
或许正是因为盐菜的存在,平乐人发明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菜谱。盐菜蒸肉饼、盐菜炒豆腐、盐菜炒土豆丝、盐菜炒青椒、盐菜炒茄子、盐菜炒苦瓜……每一道菜都因盐菜的加入而别具风味。
然而,最受追捧的,莫过于平乐盐菜肉松。这道菜做法简单:将盐菜与五花肉分别剁碎,先将盐菜炒干水分,再将五花肉末放入锅中,小火炼出油脂,将两者合二为一,加入少许辣椒、葱花、酱油,焖煮片刻便大功告成。这道看似简单的小菜,融合了盐菜的酸爽与肉松的鲜香,集香、鲜、酸、辣于一体,慢慢的变成了平乐盐菜系列美食的代表。
全国各地的盐菜种类非常之多,因食材原料不同、工艺不同,味道也大相径庭。平乐盐菜的独特主要得益于制作流程与工艺和风味。其腌制方法要经晒菜、踩菜、腌沤三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凝聚了匠人的智慧与心血。
首先从选料开始。菜心呈拳状的潮州芥菜最为理想,而那些长得过于茂盛、绿叶过多的芥菜,则因形状松散而不宜使用。成熟的芥菜在晴天被割下,铺展在阳光下,直到菜叶能够用手抓拢而菜梗不断,才算是晒好了。踩菜是决定平乐盐菜品质的关键步骤。晒好的芥菜被分层放入大木桶中,每放一层,匠人们就会用脚踩实,并撒上一层生盐。每百斤芥菜需要3至4斤盐,这样的比例确保了盐菜的咸鲜适中。踩菜的过程中,匠人们要一直踩压,直到菜水被挤出并淹过菜面。
最后,菜面上会覆盖一层稻草,并用石块压实。根据季节的不同,匠人们会选择使用陶瓷缸或大木桶。在农历九月、十月,因为湿度高采用陶瓷缸,而在十一月、十二月,温度较低的时候就使用木桶腌制。在温度超过22℃的天气里,盐菜只需腌制七天即可成熟;而在低于22℃的天气中,则需要15天到20天,特别寒冷的冬季,腌制时间可能延长至两个月。当水面上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,同时散发出酸甜的芳香,便能判断出盐菜已腌制成功。
此外,平乐盐菜成熟后,不能保存太久,如果留在桶里过久,遇上高温天气,盐菜的颜色就会逐渐变色,出现霉烂的现象。另外,还需要注意避免“烧缸”。盐菜在腌制中遇到高温天气,如果腌制时间过长,一经发现与盐菜接触的缸边或桶边出现霉变黑斑,就是盐菜腌制中的“烧缸”现象,这样的盐菜质量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。因此,菜农们必须根据天气情况,精准掌握腌制时间,以确保盐菜的色香味俱佳。
康熙《平乐县志·物产》篇记载,早在明朝以前,芥菜就是平乐的特产。平乐种植、加工芥菜的历史至少达500年。
在平乐县城茶江的北岸,有一个村叫蒋家村,自古以来便是平乐县城的“菜篮子”,而蒋家村最为人称道的,便是那传承了数百年的平乐盐菜。据说,蒋氏人家本是楚南人士,明朝时迁居平乐。蒋家人世代以腌制盐菜为生,靠着这门手艺,逐渐在平乐站稳脚跟,繁衍生息,渐成名门望族。后来,蒋氏家族不知何故迁往他乡,但腌制盐菜的技艺却留了下来,成为当地村民谋生的手段。平乐盐菜也因此成为当地的一道传统美食,代代相传,绵延至今。
据1995年版的《平乐县志》记载,早在民国时期,平乐盐菜便已开始成批外销。每逢秋冬盐菜上市的季节,外地商贾云集平乐,收购大量盐菜,装船运往桂林市区、阳朔、昭平、梧州、广州,甚至远销港澳。
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,平乐盐菜从最初的家庭普通菜肴,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名优特产。它不仅多次在市级以上的名优农产品比赛中获奖,产业规模也逐步扩大,平乐盐菜也慢慢的变成为平乐地标性美食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平乐盐菜,早已不单单是餐桌上的美味,它承载着几十代人的记忆,成为平乐人味蕾中无法抹去的文化基因。它的故事,是岁月与文化交织的产物,是地方特色与历史传承的完美结合。每一口盐菜,仿佛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辉煌……
“民族”碰撞“潮流”有多嗨?桂林旅游企业、景区景点将带你走进激情燃烧的“广西三月三”!